【通许村史】玉皇庙镇后安岭行政村村史
| 招商动态 |2016-09-28
【历史概况】
后安岭行政村位于通许县城东南22.5公里,玉皇庙镇政府东1.5公里。村西为镇政府规划的乡镇企业、工业开发区,后安岭村与洼张、玉皇庙村及厂区、住户已连成一体。东与杨庄村为邻,西与洼张村接壤,南紧邻前安岭村,北与练城乡辛庄村、陈朱村隔安岭沟相望。
全村后安岭行政村辖后安岭、孔庄两个自然村。现有640户,2464口人,3200亩耕地。全村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物产丰富。西距阿深高速公路4公里,326省道自村西南北方向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安岭沟自西向东,又从北往南蜿蜒流去。河水可浇灌土地2000余亩。村中乡级柏油路往东通往阜牛岗、娄寨等数个行政村及杞县官庄、于镇、湖岗等乡镇。
据传,在北宋时期,奸臣王强掌权,谋害杨家将,为免遭杀戮,骑马奔往东南躲藏。路过后安岭村,下马落鞍暂住。村民热情好客,敬仰忠臣,遂杀鸡宰羊犒劳三日。为纪念忠臣,经村里头面人物合议,将村名叫鞍子岭。随着朝代更迭,又因村内有一南北走向的黄土高岭,南与前安岭村紧临。在明朝前期将村名改为后安岭,一直沿用到今。孔庄村因始有孔姓人先住,称谓孔庄村。斗转星移,沧桑变迁,加之李、张、王、吴姓的人入住,孔姓人家在民国末期已全迁他地,但孔庄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后安岭村从1928年到1948年有集会20余年,街道上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生意兴隆。因军阀混战,匪盗纷起,明抢硬要,备受战乱之苦,集会日渐萧条,至1949年已不存在。1938年6月,日本鬼子侵占通许,在塜上驻扎的鬼子多次侵扰后安岭村。烧杀奸淫,抢夺粮食,无恶不作。1938年9月,蒋介石下令扒开黄河。后安岭全村土地被淹没,房屋倒塌,村民无处安身,全都背井离乡,靠乞讨活命。1943年蝗虫成灾,汤(恩伯)政(治)腐败,后安岭村深受其难。树皮食光,野草吃尽,更有甚者,食人肉以充饥,惨不忍睹,李家有个叫刺猬的人,饿得吃人肉,70多岁的人至今记忆犹新。1945年日本投降,大部分村民回归故里,另有40多名年幼的孩子为了活命或给或卖给了人家。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村里青年闫荣平义无反顾地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杞县板木一分区是一名出色的骑兵侦察员,打击日寇屡建奇功。青年张云录、李保林参加了毛春林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俗称28团),作战勇敢,战功赫赫,张云录曾荣任连长一职。
在解放战争中,青年张金安在攻克陈留战役中,献出了宝贵生命。在杞县瓦岗战斗中,丁振发无所畏惧,冲锋在前,壮烈牺牲。两位烈士的事迹永存,他们的英名万代流芳。还有很多在战场上身负重伤不下火线的英雄,李文政是二等甲级残废军人,李文中、张云录、闫文焕是三等乙级残废军人。他们是国家的卫士,人民的功臣。
1946—1949年,共产党领导劳苦大众闹革命,求翻身。后安岭村成立了农民协会、雇民组织及民兵组织。打土豪,分田地,进行土地改革。随之,村里成立了豫剧团,老艺人李生柱担任团长,教学员练功排戏,弘扬戏曲文化,演出范围方圆百十里,当时颇有名气,他们为繁荣通许县戏曲文化事业及解放后成立县豫剧团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随着形势的变化,1967年剧团被解散。
1951年开展的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运动轰轰烈烈。村农民协会在群众的支持下,协助公安机关将曾在国民党烧盆李镇部干尽坏事的闫德明、闫德义、闫文则、王勤俭、丁建章、丁建勋等一举抓获,公开审判,执行枪决,稳定了社会秩序,群众无不拍手称快。1951年,为响应党中央毛主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青年闫文举、李生志、李全礼、王守政、刘善治等积极报名,踊跃参军,赴朝作战。
1952—1957年社会稳定,群众安居乐业。村里由互助组转为初级社,后成立高级社。1958、1959年的“共产风”、“大跃进”脱离实际,虚报浮夸,干部群众吃尽了苦头。吃饭上食堂,定级又定量,生产大协作,产量上不去,农业严重减产。28天不见面食,饿得身患浮肿病,由于广大群众的抵制,村里没有饿死人的现象发生。
1961年,为了响应党和政府支援建设大西北的号召,村里青年积极主动报名,先后有刘世德、刘善祥、刘世元、郭玉梅、郑玉枝、闫文举、闫文要、娄源花、丁玉珍、李文清、李世义、郭秀莲等人奔赴甘肃合作市、武都地区支边,与甘肃各族人民一块战天斗地,结下了深厚友谊。后由李世义为团长组建了合作市豫剧团,为当地人民输送精神食粮,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广大人民的热烈欢迎。
1963年,洪涝灾害横袭中原大地,庄稼几乎绝收。饥饿、疫病困扰着干群。党和政府及时从广东、广西调运了木薯干、木薯面,用飞机空运来了荞麦,派来了医疗队防病治病,控制了疫情,使群众顺利地度过了难关。党员王守明说:这都是共产党毛主席的大恩大德,在旧社会,不知要饿死多少人啊。
1964—1965年,“小四清”、“大四清”开始,基层干部坦白交待,挨批揪斗受到了迫害,疏远了干群关系。1966—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基层党组织瘫痪,造反派掌权。干部无心领导生产,群众无力将活干,各项事业停滞不前,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摧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里土地实行了以农户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土地及人力潜力得以充分开发。种地不仅靠农家粪,还要多施氮磷钾肥(化肥),小麦、棉花、玉米及各种农作物连年增产增收,家家户户吃上了白面馍,“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的惨况已成为历史。
1987年以后,中央每年都下发一号文件,大力支持农业发展。村两委班子多次开会商讨,重新理清发展思路。一致认为光种粮棉太单一,要搞多种经营,温饱虽解决了,还要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1991年4月,在村支书李芳仁的带领下,村组干部及群众代表19人去山东昌乐参观学习,大家深深受到启发和教育。
1992年,全村搭小弓棚70个种植小香瓜,建日光温室35座嫁接种植黄瓜。仅此两项,年产值达150万元以上,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特别嘉奖。村里养猪户有120多家,养鸡户5家。闫文继、闫文奇两个预制厂生意红火,供不应求,提前定货,服务到家。进入21世纪,市场经济、WTO、微量元素等新鲜词,更使干部群众倍感新颖好奇。村委支部主动联系,每年不下6次,请农业专家到村里传经授课。
2007年,村两委班子思路清晰,多次开会研究,征求党员意见,收听收看远程教育。大力开展讲正气,树新风活动。由支书刘善发、主任李明带领,西去尉氏、中牟县考察学习。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发展沼气,搞好养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扩大西瓜、棉花套种及尖椒、大蒜种植面积。整顿村西蔬菜瓜果市场,疏导交通,给瓜农、客户创造一个生意红火、互利共赢的和谐市场。大力扶持织衣厂,力争扩大到50—100台。在新增5家养鸭户的基础上,再发展10户养牛专业户。在全村营造一个致富有奔头,挣钱有门路,和谐树新风,正气压邪气的良好氛围。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校现已初具规模。解放前及解放初期,村里有王文化、闫子善、刘世俊等开办学堂教书育人。1953年后,增设1—5年级5个班。所收的学生,来自后安岭、孔庄、前安岭、蔡庄、安张、河流等村。1978年学校易址于村西北角。1998年,驻马店十三香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守义先生慷慨解囊,为家乡捐资助教,盖起了教学楼20间,宽敞明亮,舒适大方。现有1—5年级学生近200人,另有学前班一班,在外教师共有17名,其中中学9名。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村里考上大学的共有68名。莘莘学子,学有所长,成为国家有用之材。
现在全村共有大小机井70眼,旱涝保收。夏收夏播,秋收秋种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群众自发地组织起了打药组、打除草剂组。新鲜事时时出现,剩余劳力外出打工有500名,为本村经济创收注入了活力。
村里有酒店1家,小百货店10家,卫生所3处,衣食用品及待客酒菜不出村就可买到。全村共有楼房210户,平房、瓦房430户,彩电580台,固定